×

媒体聚焦 | 陕西日报:文旅融合 “链”接未来

来源:品牌与企业管理部 日期:2024年01月25日 浏览量:2471

1月20日,《陕西日报》刊发了题为《文旅融合 “链”接未来》的文章,重点解读了陕旅集团旗下《长恨歌》演艺与白鹿原影视城景区以“链群式发展”推动文旅产业迭代升级,以“大文旅”理念构筑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写好文旅融合大文章。文章开篇提及演艺《长恨歌》极大带动当地多行业发展及迭代升级。


640.jpg


传统景区华清宫因一台常演常新的旅游演艺《长恨歌》火了17年,极大地带动了景区所在地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以及西安—临潼旅游交通的迭代升级。“长恨歌”几乎成了临潼文化旅游的代名词。目标在前,怎样做好“文旅+”“+文旅”这篇大文章?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给出答案: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融合发展作为第一抓手。

文化旅游工作最需要创新,也最能创新。2021年,为应对因闭园停演带来的经济压力,旅游演艺《长恨歌》创新推出冬季版冰火《长恨歌》,让临潼有了全新的冬季旅游项目,让进入淡季的文旅产业复暖。

当下,文旅产业的发展并不缺乏消费力,而是需要能够吸引消费的优质产品。随着文旅消费从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能融尽融的“大文旅”格局,宜链则链、宜群则群的产业发展态势,已是大势所趋。

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基”、以科技为引领、以政策为保障,以“链群式发展”推动文旅产业迭代升级,以“大文旅”理念构筑现代文旅产业体系,陕西文旅产业未来可期。


文中还提及白鹿原影视城激发当地产业活力,催生新的产业链,并以文化创意、文化内涵赋能其他产业,构筑起“大文旅”发展格局。1月15日,在白鹿原影视城,大雪将这里变成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姚伟超的小吃摊上依然冒着热气,不时有游客来补充“能量”。“冬天景区的游客会少些,但我的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比外出打工强。”姚伟超说。

以前的白鹿原交通不便且没有挣钱的营生。家住白鹿原上杨木寨村的姚伟超,每逢附近的焦岱镇有集市时,便早早赶去摆摊,但忙活一天只能挣到几十元钱。

2016年,白鹿原影视城开园后,姚伟超在园区里租了铺位摆起小吃摊。园区超旺的人气让他一年就能有三四十万元的营业额。“景区里的商户基本都是附近的村民。靠着景区,许多人有了稳定工作和收入,家里盖起了新房甚至办起了民宿,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姚伟超说。

从景区项目用工、商铺租赁直接解决村民就业,到景区员工食宿、物资供应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多元化;从带动村民增收的餐馆、农家乐、民宿,到助力农产品销售的“樱桃节”“大杏节”等农产品推介活动……白鹿原影视城激发了当地产业活力,催生了新的产业链,让周边的村镇和村民真真切切地从中受益。

“白鹿原影视城建成后,仅住宿一项,邻近的董岭村每年人均收入增加4000余元。2023年,董岭村集体资产突破700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80余万元。”白鹿原影视城政策研究室主任何志伟介绍,景区附近的杨木寨村和老虎沟村村民靠着住宿生意,每年户均收入少则3万元,多则8万元;经营餐馆的村民甚至能年收入5万元至20万元。

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白鹿原影视城近年还建成运营“穿越大峡谷”“长安翱翔”等科技体验项目,打造了全国首个室外全沉浸梦幻山谷光影秀《夜谭白鹿原》,通过文旅、科技、影视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产品业态。“《夜谭白鹿原》的运营盘活了景区‘夜经济’,让曾经天黑后就沉寂下来的景区热闹起来,成为市民游客夜游的新地标和当地民宿的‘留量’密码。”何志伟说。

将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转化为一部同名电影,再脱胎出一座拥有电影相同场景的文化旅游综合园区,这座成功将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产业的影视城,不仅填补了我省文化影视基地的空白,还通过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的“嫁接”,实现了文化惠民、旅游富民。

从“白鹿原”这个文化IP中受益的不止是白鹿原上的村民。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多次再版和多种语言版本的授权发行,以及一大批改编的同名文艺作品,带动了众多行业和产业发展。显然,以文化创意、文化内涵赋能其他产业,推动头部文旅IP全产业链发展,构筑起“大文旅”发展格局,文旅产业才能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