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陕西首届民族音乐季“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正式发布,便奏响了文化传承的时代强音。这是陕西民族音乐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陕西民族乐团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七十五年艺术积淀以来首个乐季,更是陕旅集团践行“艺术+文旅”融合战略的创新开拓之举。
“民乐之魂,在于其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陕西旅游集团此番倾力打造首届民族音乐季,不仅为大型文旅企业与专业艺术院团的深度合作树立首发案例,更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分散的民乐珠玉作品汇聚为璀璨的陕西民乐品牌王冠。 除了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关中,关中》、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丝路之声》三部原创民族音乐新作,“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乐季还包含了《永远的山丹丹》等共计十部精心编排的民乐作品,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音乐长卷,将“三秦”风貌尽数展现,为中国河山再谱新篇,让观众在音符的流淌中感受陕西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民乐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的艺术回应。 程池站在秦岭之巅,看云卷云舒,听松涛阵阵,一种久违的宁静在心头荡漾。“创作《云横秦岭》,我追求的是干净、朴素、真实的情感。”程池如是说。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庞杂的时代,这份对“静观万物”的执着显得尤为珍贵。“希望聆听《云横秦岭》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这种自在松弛。” “凌晨的云和傍晚的云是不一样的,而且云和云的边缘交汇是柔和的、模糊的。”程池对自然细节的敏锐观察,成就了作品独特的声效美学。埙的空灵、箫的幽远、古筝的清澈,这些传统乐器的音色在他的调配下,呈现出明显的东方美学意境。在第一乐章《终南云影》中,乐器间的对话仿佛山间云雾的流动,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在从容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第四乐章《古道家园》中,程池更是将在秦岭山下的童年经历融入创作。随着音乐,似乎能看到和煦的阳光正照射着秦岭山脉,山体反射出金黄色的光芒,村后的麦场上,人们在用碾子劳作,孩童的欢声笑语充满了麦场,久久回荡在耳边。然而顷刻间,丝竹弦乐宏大齐奏,如同历史的洪流诉说着秦岭见证华夏文明的兴衰变迁,而这种激昂之音,也与秦岭山下的个体成长同声共振,传递着人与山之间的生灵呼应。 世界名山多有经典音乐作品传世: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以宏大的管弦乐描绘雪峰巍峨;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用爵士元素表现科罗拉多的壮丽;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的多部乐曲和交响诗也受到高山自然风光的影响。 作为“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乐季的扣题之作,大型民族交响乐《云横秦岭》不仅将这座“中华民族顶梁柱”山脉化作流动的音符,更是奏响“秦岭和合南北”的和谐诗篇——这是对“中央水塔”泽被天下的礼赞,更是对生命交响的深情咏叹。 在第二乐章《密林四宝》中,以弹拨乐器模拟金丝猴灵动跳跃的身姿,以竹笛模仿朱鹮优雅的啼鸣,打击乐器象征羚牛沉稳的脚步,二胡则描绘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模样,将秦岭的生物多样性转化为生动的音乐意象。在第三乐章《清之溪》中,以舒缓的扬琴、古筝和清脆的水滴音效开场,随后加入悠扬的丝竹弦乐和灵动的竹笛,表现秦岭山间溪流蜿蜒流淌的姿态,展现秦岭溪水的纯净与灵动。 《云横秦岭》不仅是艺术演绎,更是对秦岭生态和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在艺术与生态的对话中,我们听见了落实“秦岭保护”的坚定承诺,看到青山绿水间永续发展的和谐图景。 面对《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传统民乐树立的艺术高峰,《云横秦岭》选择了一条“创新融合”的发展道路。作品保留了传统民乐的气韵生动——特邀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的演奏家们参演,第五乐章《祖脉》乐章以关中特色碗碗腔开场,为作品增强风格质感。程池又将现代作曲技法大胆融入,将他在音乐演出项目积累几十年的成功经验拿出来,为《云横秦岭》这部新作品谱写“活在当下的表达”,这种创新不是为变而变,而是为了更真切地表达当代人对传统、对自然的理解。 当陕西民族乐团和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两大民族乐团的百余名演奏家共同奏响这部作品时,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递。在这里,中国民乐将成为联通古今的时空桥梁,让听众在山水清音中领悟“和合南北”的中华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文化自信的深层力量。 “身处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我期待通过音符构建听觉的通感,让人们在音乐厅中仿佛身临其境——既能触摸云卷云舒的呼吸,聆听草木生长的脉动,又能在旋律中沉静内心,与秦岭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获得精神的松弛与心灵的归属,更能体悟到传统文化血脉中流淌的自信力量。”程池如此说道。 明日19:45,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将在西安·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隆重首演。这场以中国民乐传递秦岭密码的艺术盛宴,必将成为“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首届民族音乐季最动人的华彩乐章之一。让我们相约倾听秦岭、漫步秦岭、感受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