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维护和平安全的全球环境。非洲正朝着“消弭枪声”的目标不懈努力。我们愿同非方一道,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全球生态环境安全。——习近平2023年8月24日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要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加强抓稳定和促发展两方面工作的统筹结合,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要着眼长治久安,高举法治旗帜,用好法律武器,提升法治化水平,筑牢稳定的法治基础。要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机制,把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与推动维稳工作法治化常态化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强源头治理。要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有效治理各种非法宗教活动。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抓细抓实各项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局面。——习近平2023年8月26日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习近平2023年9月7日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的讲话
2018年9月在沈阳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以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产业安全基础不断巩固,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不断强化,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国防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习近平2023年9月7日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的讲话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习近平2023年9月7日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的讲话
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扬长补短,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向北开放新高地,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积极履职尽责,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习近平2023年9月6日至8日在黑龙江考察时的讲话
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习近平2023年9月6日至8日在黑龙江考察时的讲话
要切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避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习近平2023年9月6日至8日在黑龙江考察时的讲话
要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严格部队教育管理,保持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习近平2023年9月8日在视察78集团军时的讲话
海关担负着守国门、促发展的职责使命,做好海关工作意义重大。希望同志们胸怀“国之大者”,弘扬海关队伍的优良作风,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筑牢国门安全屏障,助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当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习近平2023年9月11日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的回信
从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习近平2023年9月20日至21日在浙江考察时的讲话
要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升级货物贸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以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进一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同时,要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习近平2023年9月27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统筹开放与安全,在斗争中维护安全、增进权益,谋求合作、争取共赢。——习近平2023年9月27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